弟被寄养在伯伯家里,爸爸给提供奶粉和支出钱,爸爸要外出干活君婷成了没人管的孩子,从小公主变成要自己洗衣做饭烧炕的可怜丫头。零花钱也没有了 。就算想吃顿热乎饭也要自己动手,她还只不过是个12岁的孩子。
初中是第一个命运的分水岭。
小雅和君婷都去了离家6里路的林榆二中,君婷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小雅小学三年级级之前是班里的前五名,自从四年级加了英语课,小雅的平均分就被拉的很低,跑到了10名开外,上了初中之后,小雅就沦落成了中等生,君婷成了中下。
小雅每天可以从奶奶那里领到2元午饭钱,君婷则十分不稳定,一块五、一块、五毛、甚至没有…….
那时的一碗热面要1块五,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午饭,如果带不够1块五,君婷只能噎一个干面包,如果只有五毛的话只够买一包方便面的,没有饭钱的话更惨了要饿着肚子听完下午的课,晚上放学还要骑6里路的自行车。
小雅和君婷买了好吃的都会先给对方分享一口,最喜爱的零食是一毛一张的辣片,买回来一张也不舍得直接咬着吃还要顺着纹路撕成一小条一小条的吃,吃完还要嘬嘬手指上沾的孜然渣。
这样的日子,而其他同学,尤其是男孩子显得格外富足,他们可能有3到5元的零花钱,经常看到午休的时候,他们从卖店大爷的煎锅里买到热乎乎的、滋滋冒油的、散发着醉人香气的烤肠,与此同时还能吃上一碗柔润的热面。
因为90年代的东北男孩子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或者是独一无二的儿子。他们的待遇比女孩们好的不止一星半点儿。
而独生女却少之又少。
初二的上半学期开始,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们,陆续退学,经人介绍之后去到大城市里去打工,多数是去食品厂打酥饼或者打面包。
君婷也是在这个时候退学的,和君婷一起上学的是比君婷大一个年纪的女孩儿孙雪,她们两个家都在西屯,君婷上学的时候正好路过孙雪家